(一)生老病死
生,是母亲怀胎十月,剪断脐带后伴随着一阵啼哭,来到人间。
老,是行动迟缓,是反应变慢,是皱纹,是囿于轮椅,甚至床榻。
病,是不断记起拿到诊断书的画面,是医院消毒液和针水的气味。
死,是只剩三秒的走马灯,是枝条寥落,是不断接近重生。
生老病死,是人这一生经历相同的开始,不同的过程,相同的结果。
(二)心中所惧
与其说人类恐惧死亡,不如说是恐惧未知。
我们不知道死了之后会怎么样,不知道会去哪里,变成什么,一切都是未知的。
在中国文化里,死亡代表着不吉祥。我们依附于大社会而生,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都会对人产生影响。
在海南的日常生活中,人们更是十分不愿意谈论死亡。宁愿逃避,也不愿直面。
死亡庄重而严肃,海南对“白事”的重视程度极高,丧礼的风俗复杂繁多。
(三)海南丧礼
以下内容整理自天涯论坛 伊秋雨
一、净身
在海南,人死后第一件事要做的是为死者净身。净身要用温水,仔仔细细地为死者擦洗全身三遍,完后,为死者穿戴寿衣、寿鞋等。
二、出堂
净身后,便把尸体抬出正堂。让死者头朝内,脚朝外,躺在正堂中央的地板草席上。
三、鸣炮
出堂后便燃放鞭炮。一是向死者致哀,二是相当于向外人宣布死者逝世的消息。
四、报丧
死者一旦逝世,即使是在深夜死亡,也必须即刻托人去向亲人报丧。在以前,农村没有电话的时候,不管路途多遥远都必须上门去报丧。
五、做斋
“做斋”是海南话,是为死者超渡亡魂的法事。“做斋”包括起斋、守夜、入棺、盖棺、过桥。礼节繁多,场面庄严
六、出屋
出屋即出殡。起程时燃放鞭炮,抬棺材的路上吆喝声声,亲人们跟在后面,一路上燃放鞭炮、挥撒冥纸,哀声连连,为死者送行。
七、入土
到达墓地后,死者棺材被放进事先挖好的墓坑中,亲人们各掬一把土洒到墓坑中,然后挥铲填土。至此,死者正式入土为安,亲人返家。
八、头七
按照习俗,死者逝世七天后,亲人都要回来哀悼。在这期间,其家人不能到别人家去,必须等死者过了“七日”后,才可进别人家的门。
九、百日
死者逝世满一百天后,又是一个祭期。这一天,亲人们也都要回家哀悼、蔡奠亡魂。
十、三年
死者逝世满三周年后,又到一个祭期,亲人们同样都要回来拜祭。
注:“七日”、“百日”和“三年”祭期,亲人们都是在死者家中哀悼和拜祭,并不到坟地去。而且死者的坟墓也必须满三年,也就是死者“三年”祭期过后才能扫。
(四)面对死亡
西方的宗教信仰认为,人死后会去往天堂,那是一个可能比现在还要更好的地方。
而在我国,能不谈死亡就不谈死亡。
我们对死亡的认知是十分浅薄的,也不会向孩子们教育相关知识,久而久之,形成一种避而不谈的“默契”。
我突然想起传统的纳西村落文化。
在纳西村落中,死亡不仅仅是死者个人的事,也不仅仅是死者一家的事,而是整个村子的事。全村人(当然也包括孩子)目睹、参与、陪伴老人的死亡,他们知道自己将怎样死,死后将会去哪里。建构着自己的生死观。
死亡,只是生命的一部分。
我想,生命有终点,但是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定义,是不一样的。